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視,希望他能長成自己理想中乖巧懂事、有成就、高素質的樣子。
但現實情況是,並非每個孩子都能如此,而這 與父母自己平時的行為舉止有關。
孩子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如果仍然喜歡在公共場所喧嘩高呼,就說明父母在教育方面肯定是存在一定問題的。比如要求孩子,自己卻無法做到;孩子第一次犯錯沒有讓他承擔後果,于是有了第2次,第N次。
那些出門在外能帶孩子一起遵守規則的父母,也會獲得他人的讚賞和尊重。
捷運上亂抓亂跑的熊孩子是讓無數人頭疼的物件,但最近在網路上走紅的一組 「捷運母子圖」卻讓很多人在思考同一個問題: 假如孩子不吵不鬧、一直靜靜地呆在父母身邊,那孩子的童真去哪兒了?
捷運母子走紅網路
這組走紅網路的母子捷運照中, 母親正在端著手機玩兒, 孩子則十分端正地坐在一邊靠著媽媽,整個人似乎都寫著 「乖巧」二字。男孩兒筆直放著的雙腿, 和安安分分放在腿上的雙手,都發出一種 「非熊孩子」的訊號。
按道理來說,人們最喜歡的應該就是這種 不吵不鬧、乖巧懂事、緊跟父母的乖孩子,可不少人看到這組照片後,感慨一聲:「 這個男孩兒確實乖巧,但也過于懂事了吧,感覺好像少了點兒什麼」。
過于乖巧懂事的孩子,少的是童真
非常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 會變成他人最討厭的熊孩子,便高頻率叮囑孩子 :在外面要懂事、一定不能隨便吵吵鬧鬧、不能影響別人、不能大聲說話……于是,就出現了上述捷運男孩端正乖巧的坐姿。
如果這個男孩只是暫時乖巧後, 便開始「探索世界」,那才符合正常兒童的表現。但如果一個孩子為了避免自己成為熊孩子而一直 壓抑自己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永遠保持乖巧懂事的樣子,反而失去了應有的童真。
再來看另外一張照片
這一張圖片也是在捷運上拍攝的, 但不是「母子圖」而是「父子圖」。圖片中父親帶娃帶得十分疲倦,坐在捷運上低頭閉目休息。而孩子 則穿著鞋爬上了座位,站在座位上看著對面。
比起上面的母子圖,這張圖裡的孩子 自然更不受大眾喜歡。畢竟, 捷運座位是公共的,孩子不脫鞋就站上去必然會 導致座位變髒從而影響下一個上捷運坐在這裡的人。相比上述端正坐著的孩子, 這個孩子多了童真卻少了教養。
如何培養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父母首先要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培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需要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積累和引導。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嚴格自律、保持耐心。
1)父母自己有教養
這是培養有教養孩子的必要前提,如果孩子能從父母身上看到那些有教養的行為, 不需要刻意進行口頭教育,就能自行規范。
就像家長跟孩子說「你要懂禮貌,遵守公共規則」,自己出門在外卻闖紅燈,這樣的「雙標」于培養孩子不利。
2)教孩子換位思考
孩子必須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才會推己及人。
教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將來他在做事之前,才會考慮到他人的感受,畢竟沒有人願意跟自私自利的人交往。
3)讓孩子承擔行為的後果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錯,如果家長第一次選擇了偏袒,孩子就不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有錯,今後會屢錯屢犯,甚至變本加厲。
只有在孩子犯錯的時候, 讓他自己承擔錯誤行為的後果,才能讓他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與其讓孩子將來走到社會上被他人教育,倒不如家長先教會他做人的道理。
父母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身體力行地引導孩子,將來孩子會感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