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少年說》的勇氣臺上,高二女孩郝睿涵則吐槽,因為家人太寵她,把她養成了一個「高商低能的人。」
她說別的同學都可以自己挑喜歡的衣服,而她連衣服型號是什麼都不知道。
別的同學都會為自己的事情拿主意,而她連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家長來做主。
她不想成為學習機器,不想當「啃老族」,她喊話父母:「希望你們能鬆開手,讓我獨立起來。」
詩人于戈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還好,郝睿涵的父母也意識到了對女兒的過分呵護,表示尊重和支持女兒的決定。
可是,我們身邊還有許多父母,還在一意孤行的把孩子當客人養。
02
近日,大陸遼寧省盤錦市前教育局長魏書生演講的視頻在網上火了。
「本人當局長,從明天開始大家回去落實:全盤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務勞動。
有時間多做,沒時間少做,但不能停下來。一分鐘也要做,做半個小時那就更好。」
很多人不理解,說一個教育局局長研究的首先不是分數、考試、升學率,怎麼是家務勞動呢?
他解釋道:
「我認為頭等大事,就是承擔家庭責任。
某個人說自己愛祖國,愛人民,看不見摸不著。
他如果不愛自己父母的話,你說他愛祖國愛人民,100%是騙人的,用不著論證。
愛父母,掛在嘴邊上說空話,那不是騙人的嗎?
人一定要學會,用行動去心疼父母。能承擔的家庭責任,從小承擔。
一個孩子從小知道心疼你了,長大了他自然會心疼老百姓,心疼集體和國家。」
他的一番演講,點醒了很多忽視家務勞動重要性的家長。
03
哈佛大學曾經展開過人類史上為期最長的實驗——Grant Study,研究表明:
想要讓孩子成功的重點之一,就是要讓他們做家務活,並且越早開始越好。
日本的勞動教育一直踐行得很好,從幼稚園開始,孩子們就要學習自理:自己吃飯、淋浴、擦身、換衣、鋪床。
在學校食堂吃飯,由學生自己完成餐桌擺放、飯菜分配、收送餐具等;在學校除了學習,學生要自己完成校園環境(包括廁所)的打掃工作。
芬蘭的家政課是國家規定7-9年級的必修課程,每週至少1小時。早在學前階段,兒童便已經要學習如何自己穿衣服、洗碗、整理玩具、製作小點心等基本生活技能。
在我們國家,學生的家務勞動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今年7月份,教育部發佈了一則通知,引發廣泛討論。
通知要求: 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每學年設立勞動周;小學一二年級每週不少於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於3小時。
培養孩子的家務勞動能力,最重要的還是看家長,從思想上重視起來,賦予家務更積極的內涵,並把孩子家務勞動能力的培養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天當中。
孩子作為家中的一員,不僅擁有權利,更有責任和義務,做家務是他們需要承擔的最起碼的義務。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說:很難想像那些只會念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朱棣文的媽媽從小就教育他們三兄弟:必須要學會做飯,包餛飩是他們的「下廚啟蒙」。
朱棣文從小就會烹飪,中小學時,還經常自己做飯包,帶去學校與同學們分享。
朱棣文說:
父母總把做家務看作苦差事,其實孩子能在這裡面學到很多。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照顧自己,培養的是獨立性;
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當家人需要幫助時,主動分擔,培養的是責任感;
在做家務的過程中,發現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培養的是自信心;
不僅如此,通過做家務,還能培養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做事的條理性、規劃時間的能力。
Wendy媽咪有話說:
孩子學做家務總有一個由壞到好,由不會到會的過程。 父母要多給孩子些時間,多付出些耐心,忍受孩子「幫倒忙」,對孩子來說,參與比結果更重要。
不要妄圖給孩子一種無菌環境,在無菌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一旦離開了無菌室,外面的風沙極易導致她生病。
讓孩子做家中的主人,從小讓他們懂得,對於家庭,他們既有責任,更有義務。
懂得分擔,有責任心的孩子,以後的人生路才能走的更遠,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