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去哥哥家,嫂子正在訓斥小侄女:"花了這麼多錢給你報舞蹈班,你才上了兩次課,就不想去了,你也太不懂事了!"
小侄女朵朵邊抹眼淚邊委屈地說:"姑姑,本來就是我媽非要逼我去學舞蹈的,我不喜歡,我想學泰拳道。"
嫂子氣得把手裡的杯子一摔,大聲說:"一個女孩子,學什麼跆拳道!就沒見過這麼不懂事的孩子,我還管不了你了是吧?"
我扶著嫂子坐下,勸說道:"不是孩子順著你就是懂事,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聽話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嗎?
01
越懂事的「小大人」,越令人心疼
在《朋友請聽好》中,何炅哽咽談及易烊千璽的成長。
在他看來,別人看到的易烊千璽很成熟穩重,其實卻十分令人心疼。
正如何炅所說的,像易烊千璽現在這個年紀, 本應該是只擔心學校的學分、能不能交到朋友,又或者參加比賽能不能拿名次。
可少年成名,他肩上承受著過分的壓力。
即便是路途上,對他而言並非休息,而是工作的一部分。
這番話,在旁的易烊千璽聽了始終沉默不語。
別人看他光鮮亮麗,卻不知道他付出了犧牲童真為代價。
天真單純的孩子,被迫脫去稚嫩的外衣,強行穿上大人的裝備,只會早早剝奪他們享受循序漸進成長的自然感。
那些一不小心成為「小大人」的孩子們,內心根本不幸福。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 「小大人症候群」。
它是指,孩子因為內心得不到足夠的關愛,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看上去很成熟懂事,實際上是一種不得已的行為。
知乎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從小,父母忙於生計,身為老大的他被要求照顧好3個弟弟妹妹。
只要弟弟妹妹淘氣搗蛋,他永遠是第一個受罰,父母總會怪他沒做好榜樣,沒盡到長兄之責。
日子久了,他慢慢不願意在父母面前表達心裡的委屈,父母沒時間管孩子,他就負責家裡的一日三餐、弟弟妹妹們的學業輔導。
學校有什麼活動、娛樂,他通通不參加。
大家看他沉默寡言,一副很沉穩的樣子,卻沒有人知道他有多憋屈。
即便後來他不用再操心家裡的事了,可心裡總是空空的,不知道做什麼才有意義。
有人說,過早成熟,其實就是過早地注重他人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權衡利弊而忽略了自身意願,從而喪失了這個年齡放肆、任性的權利。
也許身在其中的他們,並不覺得活得比同齡人成熟有什麼問題。
但是當長大後,回過頭來,他們一定有數不盡的遺憾。
自己錯過的童年,再也回不來了,對於生活,只敢報以最低的標準和要求。
02
「媽媽說不能買的東西,我就不喜歡。」
朋友從小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那時候家裡條件不是很好,偶爾過年過節出去逛街她從來不敢跟父母要玩具;
走在小吃街上,周圍都是好吃的東西,她就忍住口水假裝不想吃,從來不哭鬧著要買;
每次去親戚家做客,她都安安靜靜坐著,家長不點頭絕對不碰人家的一飲一食,哪怕自己再想吃。
有一次,她看中一個特別喜歡的髮卡,班裡女生都有,正在猶豫著怎麼向媽媽說出口時,媽媽拽著她的手說:「我們乖聽話,不要了啊」。
她馬上懂事地說自己不喜歡,低著頭就跟媽媽走了。
她跟我說,那天自己是流著淚回去的,但沒有讓媽媽知道。
後來逛街,她偶然又看到了和當初一樣的髮卡,毫不猶豫便買了下來,其實,那個髮卡又土又不好看,自己也絕對不會戴。買下這個髮卡,只是想用這種方式,買回小時候的那一刻心動。
每個人都有童年,但不是每個人的童年都塞滿了零食、童話故事與滿滿的快樂,有些人的童年被委屈裹挾,被「懂事」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