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講堂用最理性的思考,写最走心的文章,疗愈妈妈冲突的内心!关注“Wendy妈咪”成为学习型妈妈,让养育生活更轻松!
做了父母,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對話:
「去刷牙睡覺!」
「不,我還要玩會!」
「睡覺了,很晚了!明天還要上學」
「我再看(聽)10分鐘,好不好!」
「行吧,10分鐘。」
10分鐘後。
「還沒去睡?」
「再給我5分鐘,就5分鐘。」
你只能無可奈何地走了。
這時如果自己忙著其他事,很可能就是10多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才會過去。
而且心力交瘁的你也不想再去討價還價了。
最後往往是強硬關機,讓孩子睡覺。
或者發脾氣吼一通,嚇得他們放棄討價還價的想法,然後乖乖就范。
如果一直這樣,只會形成這個「惡性循環」:父母催促,孩子磨蹭著,一動不動,跟你索求時間;再次催促,孩子再次磨蹭著,跟你討價還價,最後你發脾氣,孩子開始龜速行動。
01
前兩天,刷到一則朋友圈:「這屆孩子真是幹啥啥不行,討價還價第一名。」
對此,我真心實意地點了個贊。
不得不說,同一個世界,同一款熊孩子——
吃早飯的時候,他扒拉著盤子裡的食物,一聲聲「媽媽」、「媽媽」叫得人心髒砰砰跳,靈魂快要出竅:
「媽媽,麵條可以剩一點嗎?」 「媽媽媽媽,那碗裡的番茄可以不吃了嗎?」「媽媽媽媽媽媽,今早的煎蛋好像太焦了,我能不能留給爸爸吃?」
看電視、玩遊戲的時候,他更是「寸土必爭」:
「可以多看5分鐘嗎?」 「再玩最後一局行不行?」
等他坐在書桌前,準備寫作業了。
不用說,今天又是「講價半小時,學習三分鐘」的一天:
「描紅的生字就不寫了吧?」 「應用題不寫公式只寫答案行不行?」「英語讀10分鐘夠了吧?12分鐘呢?15分鐘總行了吧?」
最終,一個老母親僅存的溫柔,就這樣被孩子的「可以嗎」、「行不行」一點點消磨殆盡。
不知道從哪天開始,孩子最大的樂趣就成了跟父母討價還價。
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寫作業、玩遊戲......反正絕不能讓大人占一點「便宜」。
逼得老母親一邊臉色鐵青地重複著「不行」、「不能」、「不可以」,一邊在心裡揍了他千千萬萬遍。
可實際上,孩子愛討價還價也不全是件壞事。
當你的孩子開始學會「討價還價」的時候,恭喜你,這意味著孩子距離「長大」又近了一步。
02
為什麼孩子愛「討價還價」?其實,孩子愛「討價還價」,和家長講條件,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從一方面來說,這是孩子在成長的表現。
首先,反映出孩子 自主意識的增強,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發展良好,懂得思考,為自己爭取「利益」;
此外,說明孩子心理和性格發展比較健康, 敢於表達自己的訴求,提出自己的想法。
從這個角度,家長可以帶著一種積極、正面的眼光去看待,不必過分排斥、壓制孩子的這種行為。
如果一個家裡控制、規矩太多,太死板,孩子只能聽話、服從安排,反而會對孩子的發展不利。
日常生活中,親子之間遇到事情商量著來,孩子有一定自主權,這很好,在商量的過程中,家長正確引導,還可以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孩子更有主見。
從另一方面來說, 孩子喜歡「討價還價」,可能是家長平時做出了不好的示范,愛跟孩子講條件,於是孩子有樣學樣,反過來用在父母身上。
比如,孩子想玩手機,家長告訴他:「今天表現好點,下午把作業寫完,晚上就能玩一會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