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有一個共同的困擾,發現自己的孩子換牙後長出來的牙齒是鋸齒狀的,因此很擔心以後牙齒都是這個狀態。孩子替換恒牙時,上下門牙萌出時切端呈鋸齒狀,我們將鋸齒稱之為 牙齒的發育結節,它屬於牙齒正常解剖形態,鋸齒隨著進食的磨耗,逐漸磨平,因此 鋸齒不是病,不需要處理。
鋸齒狀牙常見於上下前門牙和側切牙,它們在剛剛萌出的時候切端都呈鋸齒狀凹凸不平。
在醫學上屬於正常的形態結構,這些鋸齒被稱為切脊結節。
細緻的家長可能還注意到這些小鋸齒都是分三葉的,這是因為牙齒在原始胚胎發育的時候是由三個發育葉融合形成的,融合不完全的部分就形成了鋸齒。
一般鋸齒狀的乳牙萌出後,大約 2年左右會在自然咬合咀嚼的過程中自然磨平。
在換牙期間因為鋸齒牙而盲目補鈣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牙齒在萌出之後,鈣化已經基本完成。
雖然牙齒在後續的生長過程中還存在著進一步鈣化的過程,但是這種鈣化程度有限,而且並不是依靠食物攝取獲得的。
但是有一種牙是不正常的,被稱為 瓜子牙。
瓜子牙
這種牙和鋸齒牙很類似,多數發生在成年人的前門牙。這種牙的出現大多是因為後天長期嗑瓜子或咬硬物,所造成的牙齒的機械系磨損缺口。這種牙是不正常的。
寶寶牙齒護理這樣做
① 從小給寶寶「刷牙」
從寶寶萌出第一顆牙齒開始,父母就要留心寶寶的口腔清潔了。可用紗布蘸溫水給寶寶擦拭牙齒、牙齦和舌頭,既能清潔牙齒,又能刺激乳牙萌出。
② 飲食均衡,粗細搭配
給寶寶的輔食應根據月齡,從菜泥、果泥、肉泥到菜末、肉末,再到成塊的食物,鍛煉孩子的牙齒。尤其是在換牙期間,多給寶寶吃一些固體食物,能促進換牙。
③ 戒掉奶瓶,避免奶睡
美國兒科研究院建議:從嬰兒1歲開始,應逐漸減少寶寶使用奶瓶的次數,最晚不應超過1歲半。 長期使用奶瓶喝水,尤其是喝果汁之類的,容易誘發寶寶齲齒。此外要避免奶睡,無論是含著媽媽的乳頭還是叼著奶瓶,都會加大患上齲齒的風險。
④ 定期做口腔檢查
每隔半年到一年,領著寶寶做一次正規的牙齒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