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疏于管教的父母,有規矩的家庭,才能讓孩子一生受益!

Wendy媽 2022/05/13 檢舉 我要評論

我們經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那麼為什麼要從孩子開始,就要學這樣那樣的規矩呢?

首先,孩子作為一個個體而言,必須要有約束自己的能力,規矩可以相當于是一份框架,時時刻刻約束孩子自己的行為,確保做的合適,不出格,

而孩子在逐漸遵守規矩的這個過程中,慢慢地他個人會形成一種體系,即適應能力,不會說想什麼就做什麼,對個人沒有規劃,那麼孩子處于這種狀態的時候,之後即使走入社會時,他也能夠很輕鬆自如的面對,不會為之而苦惱,當然,也會有更多的安全感于其中。

除此之外,我們家長還要懂得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要抓好時機,懂得其中的必要性。

孩子太小的時候,你跟她講半天規矩她也聽不懂,孩子太大了,他做事情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定之規,哪裡還肯按照大人的說法行事,所以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抓住時機,在合適的時間去給孩子提出規矩,並幫助孩子去執行。

那麼什麼時間給孩子立規矩比較好呢?

如果在孩子過于小的時候,家長去給孩子提規矩這一說,孩子此時會因為沒有很好的感官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而遮罩你對他傳達的資訊,所以這無異于浪費精力。

可當你要等到孩子長大了的時候,再去樹立又未免有點晚了,畢竟在他過去的這幾年成長經歷中,他已經找到了適應自己生活的模式,在這個時候去更正,難度非常高,

根據蒙特梭利的研究理論顯示,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性格養成,在3歲的時候已經完成了60%,在6-9歲的時候就完成了80%。所以3-6歲就是立規矩關鍵時期,在這個大腦形成的關鍵時期,不管孩子有哪些壞習慣都是可以糾正和更改的,在這個時期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自身的行為,

不要給孩子樹立反面的榜樣。要多用積極正面的思想去影響孩子。

一些小規矩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教孩子,但是有些原則性的問題,絕對要鄭重其事一字一句的說給孩子聽。

1、不講禮貌的行為不能有

小孩子往往說話做事不知道對錯,要麼是受周圍人影響,有樣學樣,要麼是出自自己的喜好本能。

家長自己首先要規范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同時教育孩子,不可以打架罵人,不可以說髒話,見到人要打招呼,要做一個講禮貌的孩子。

2、必須懂得孝敬長輩

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很多家庭,往往是以孩子為中心,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比較自私,更不懂孝敬為何物。

家長從小要給孩子立下規矩,凡事要以長輩為先,長輩叫名字,要立刻答應,長輩問話要耐心回答,吃飯的時候,要等長輩先動筷子,晚輩才能動筷子。

3、不可以打斷別人說話

有時候當孩子想分享什麼的時候,不管別人是否正在說話,都會迫不及待的打斷他人,奪過話語權。

孩子自然是年紀小不懂事,但是卻不能讓孩子養成隨意打斷他人說話的壞習慣,家長要教育孩子,在別人說話的時候,保持耐心,認真傾聽,等別人先把話說完。

傾聽別人的話後,應當認真思索,仔細斟酌,再去分享自己的看法,這是最基本的教養。

4、公共場合保持安靜

孩子天[性.愛]鬧,但是家長卻要教育孩子,在一些公共場合要保持安靜,避免打擾別人,例如圖書館、電影院、博物館,還有一些交通工具上。

保持安靜既是一種公共規則要求,也是孩子自身應該具備的良好習慣。

5、 別人的東西不許動

家長要告訴孩子,不可以不經過別人的同意拿走別人的東西去玩,這樣是不對的,儘量用孩子能懂的話,解釋他的行為對別人和對自己的影響。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哪怕是別人主動給你的,未經父母允許,也不許要,尤其是吃的東西。

6、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愛孩子不是包辦一切,而是讓孩子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從小家長就要讓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逐漸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7、 做錯了事情要道歉

當孩子犯了錯誤,家長要鼓勵孩子道歉、反省。

當孩子表達歉意時,家長要接受道歉,並給予正面回饋,講明道理,最後擁抱孩子。

這個過程的意義主要是,讓孩子感覺道歉之後就會得到真正的原諒。

會道歉的孩子,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能懂得尊重他人,同時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這些都是真正高情商的表現,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人歡迎。

Wendy媽咪有話說:

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則很有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1、要就事論事。

就事論事,雖然是簡短的四個字,但是卻告訴著父母不要找後賬的一個道理,即不要把之前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再翻出來和孩子講,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也會破壞孩子的耐心。

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針對孩子當前的事宜,他做的不好的,不合適的,提出直接的約束和更正, 簡單乾脆,不拖拉,不嘮叨,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看待事物更加清晰,而且也更能直接領悟到你的精髓,避免了傷和氣和讓事件渾濁的可能性。要單純的針對這一件事情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孩子才能夠知道自己到底錯在了哪裡,而且也會對這件事情產生的後果印象深刻。

2、道理簡單易懂。

在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可能家長本身陶醉于其中,但是卻忽略了孩子最討厭的就是家長和自己講道理的這種事了,所以他們煩還都來不及,也儘量希望早點結束,那麼此時就要求 家長要把說的話清晰簡短的表達出來,不要講大道理,更不要咬文嚼字,也不要反反復復,因為在這麼敏感的時期,對孩子來說停留的時間越長,對自己的處境而言就越危險。

3、家長要以身作則。

在給孩子樹立規矩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家長只一味地去約束孩子,讓孩子做這坐那,可是卻忽略自己的行為,甚至可以大大方方的逾越道道紅線,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做家長的想要讓孩子很好的去完成自己提的要求,首先自己就應該以身作則,而不是熟視無睹,大家都遵守的叫做規矩,一個人要遵守的那叫做限制,所以家長們應該重視這一點。

之所以有規矩這個詞,就說明了規矩的重要性,以及設立規矩合理的必要性,對于給孩子設立規矩而言,家長必須要找對時機,找對方法,並擺正自己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此過程真正有效。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