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君是一個新手媽媽,懷孕生孩子之後就辭職在家做全職媽媽!
因為做全職媽媽,所以子君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孩子身上,不僅平時注重給孩子做各種好吃的,而且還帶孩子去上早教,參加各種培訓,還帶孩子參加各種比賽!
而子君的女兒也非常的爭氣,無論是舞蹈還是畫畫,去參加比賽都能得到一定的名次!
子君覺得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多留下一些紀念,等孩子長大之後再給孩子看,能夠讓孩子瞭解自己成長過程的經歷!
而子君拍了相片之後,也 習慣性地把這些相片發到朋友圈裡面,畢竟自己的女兒這麼優秀,僅僅是自己知道的話,就會讓她覺得這種快樂太小了。
她發到朋友圈得到親戚朋友的點贊的時候,能夠讓子君覺得更驕傲更幸福,因為這個女兒是自己生的,也是自己培養的!
子君拍女兒的相片,經常有一些參賽的資訊,這些 參賽的資訊還會有孩子的名字,年齡,甚至會有子君自己的名字!
子君還會拍到孩子幼稚園的門口以及社區的門口,所以只要是能 看到子君的朋友圈,就能知道子君的女兒多大?在哪裡上幼稚園?叫什麼名字?也能知道子君的名字。
子君帶著女兒去參加舞蹈的興趣班,因為孩子上課要一個多小時,所以子君就決定先去周圍逛一下街,待會再過來接女兒。
沒想到等她去接女兒的時候,老師卻告訴她,女兒被她的一個朋友接走了!子君覺得很奇怪,自己沒有叫朋友來幫忙接孩子呀。
老師說這個 朋友還說得出她的女兒叫什麼名字,也能說出子君叫什麼名字,家裡面在哪裡?而且還給孩子買了一個蛋糕,孩子也非常開心地跟他走了!
子君趕緊打電話給幾個親戚朋友卻發現沒有人幫她接孩子,沒一會兒,子君接到一個電話,讓她拿10萬塊錢去贖女兒。子君趕緊答應,我家裡面沒那麼多現金要去籌錢。另一邊趕緊報警,幸好員警很快出動,最後找到了子君的女兒。
原來這個人是子君在 無意中添加的一個好友,自己也不太熟,但是卻躺在子君的微信連絡人裡面,能看到子君的朋友圈。
這段時間他因為工作失利,窮得已經揭不開鍋了,突然發現子君 經常在朋友圈裡面曬娃,曬吃的,曬喝的,也知道子君的家庭條件不錯,于是 心生一計打算綁架子君的女兒。
這時候員警 語重心長地跟子君說,你給孩子拍照沒有問題,但是 不要把孩子的一些重要的資訊曬到網上。
很容易讓一些心懷不軌的人瞭解到你家庭的經濟情況,家庭住址,孩子幼稚園的班級以及孩子的姓名年齡,你的姓名和電話號碼。只要掌握這些關鍵的資訊,就很容易把你的孩子拐走。
媽媽通過這件事之後,每天見到朋友都哭訴:如果能重來,一定不會再在朋友圈曬娃!
子君的這個真實故事,讓 很多家長不由得後怕。確實我們有了孩子之後喜歡曬娃,是因為我們覺得孩子的成長讓我們覺得很幸福很欣慰,希望能夠有朋友也感受我們這樣的幸福。
但是我們在曬娃的時候是要有相對的禁忌!否則 曬娃就會變成了一種隱患!
「和菜頭」在前兩年曾經利用半個小時流覽了一個博主的700多條微博,于是就把這個媽媽的基本資訊都全部瞭解了,比如說家庭位址,單位位址,孩子的真實姓名以及生日,更能瞭解出孩子的家庭結構,經濟狀況,甚至丈夫的出差頻率,平時帶娃的路線,行程圖!
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每一條資訊,都容易成為別人瞭解你的途徑!
哈佛大學一位法學的教授Leah Plunkett進行了長達5年的研究,主要研究科技的便利是如何侵犯兒童的隱私的,她還出版了《曬娃沉思錄》。
哈佛大學教授:家長避免使用這三種科技產品,會洩露孩子資訊
●母嬰APP
各種母嬰類APP,從懷孕到孩子出生之後,能檢測孩子的各種健康資料,而在這講課的時候要填上孩子的出生年齡,甚至是媽媽的電話,而且監管起來會比較寬鬆,所以不建議媽媽使用過多的這種智慧APP。
●定位手錶
定位手錶,其實是一種 雙刃劍的產品,能夠説明大人確定孩子的位置,也容易被駭客們侵入。
●監測探頭
很多家長會在家裡面裝一個監測的探頭,在家長上班的時候瞭解孩子在家裡面做什麼,殊不知這對于孩子的隱私和自主性就是一種侵犯。
哈佛大學法學教授:曬娃有風險,注意「三不」原則保護隱私
✦不曬孩子個人資訊
就像子君曬了女兒去參加比賽的入場牌,裡面就有孩子的姓名和年齡,還有一些曬孩子幼稚園的班級,甚至是曬家庭住址學校。
✦不曬孩子隱私部位
有些家長喜歡拍孩子洗澡時候的相片,甚至會把孩子的隱私部位曬出來, 不利于保護孩子的隱私。
✦不曬孩子不喜歡的照片
比如孩子在吃東西時狼狽的樣子,或者是孩子在哭泣時醜陋的樣子,很多孩子並不希望家長曬,所以家長盡可能 曬孩子許可范圍內的照片。
曬娃有風險,媽媽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