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接的孩子像塊寶
晚接的孩子不如草
開學好久了,每天快到放學時間,幼稚園門口就擠滿了等著接孩子的家長。
大門一開,孩子們會興奮地跑出來,四處尋找著爸爸媽媽的身影。
眼尖的小朋友,一眼就從人堆裡找到了自己的家長,有的牽起媽媽的手,還會和別的小朋友炫耀:「今天我媽媽第一個來接我!」
第一眼沒看見父母的小朋友,眼神會慢慢暗淡下來,難掩失落。但只要聽到父母的呼喚,馬上眼裡又放出光彩,大聲地和老師說:「老師老師,我媽媽在那兒!」
我們可能不知道,在孩子心裡,一出校門就能看到爸爸媽媽的臉,是一天裡最開心的時刻。
前段時間非常火的紀錄片《幼稚園》裡就有一個叫陳志鵬的小朋友,他的媽媽總是最後才來接他。
但是每一天,他都早早做好了準備,在門口等著媽媽。
拎著袋子瞻前顧後等媽媽
幼稚園從熙熙攘攘一直到空無一人,眼神從神采奕奕一直到黯淡無光。
小小的身影拎著書包,來來回回在兩個校門之間徘徊,累了便呆坐在門前的臺階上。
比起早早被家長接走的孩子,那些早早守在門口,卻遲遲沒有看到父母的孩子,著實讓人看了心疼。
我們無法想象這個四五歲的孩子,當時心裡是什麼滋味?
很多家長可能簡單地認為,晚點兒接孩子不過是「孩子多等了一會兒」。
但其實,放學晚接孩子這件事處理不好,可能給孩子的一生帶來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最近,被一個視訊觸動到了~
一個小男孩,放學一出幼稚園門口,就看見了來接自己放學的媽媽,既開心又想哭,想直奔過去,可被老師拉了回來。
等老師放行後,他迫不及待地奔向媽媽,強裝鎮定的表情漸漸失控~
緊緊摟住媽媽的脖子,帶著哽咽的語氣說:你第一...第一名來接我!然後,趴在媽媽肩膀上哇哇哭了起來....
原來,從孩子進入校園開始,「媽媽第一個來接我」,竟是他們最大的期待!
有的人會說:生性敏感的孩子才會在乎晚接,有些孩子天生心大,媽媽不來,也能開心地邊玩邊等。
才不是這樣!
胡可的大兒子安吉是公認的有擔當的「小男子漢」,但在《媽媽是超人》裡,安吉也露出了脆弱敏感的一面。
一天安吉去上學,媽媽說好放學了就去接他,但因為要帶小魚兒去體檢,耽誤了時間。
等媽媽的過程裡,安吉一直問老師媽媽怎麼還沒來。
看著小夥伴一個個接走,堅強的安吉終于忍不住哭了,在電話裡他哭著對媽媽說:「我不想等你了」...
看到這,真讓人心疼....
對于「晚接」所有的孩子感受都是一樣的,只是有些孩子注意力轉移得快,但並不等于他們沒感受到傷害。
國外一項調查發現:
那些經常被最早接走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加自信;
相反,那些最後被接走的孩子,他們往往比較內向,甚至有些自卑。
孩子雖小,但特別敏感,每次看到小夥伴一放學就能撲進親人的懷抱,而自己卻只能慢慢等待,巨大的失落感會淹沒孩子。
有個朋友,有一天接到孩子班主任打來的電話:
你家孩子情緒最近有些低落,也不和同學交流,總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發呆,希望你可以重視這個問題,抽時間早點接孩子。
從那以後,她不論多忙,都儘量早早在校門口等著,果然,一段時間後,孩子的沮喪不見了,性格也開朗自信很多。
孩子的思想很單純,父母早出現,對他們來說,就是關注,就是愛。
長時間的等候,會讓孩子的內心會產生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影響他們的性格。
為人父母,誰都想早接孩子,可是成年人的世界總是充滿了「兩難全」。
「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確實有苦難言。
不得已晚接孩子時
家長應該怎麼做
做父母的,誰不想早早去學校門口接孩子呢?但是現在社會壓力大,大家工作都非常繁忙,不時還要加個班,做到早早接孩子,實在不容易。
不得已晚接孩子,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把對孩子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呢?
提前說明事先和孩子說清楚,爸爸媽媽今天會遲到,沒辦法早些接你,你可以在教室等候,也可以先看一會兒書、玩一會兒滑梯;
同時在早上送孩子的時候,把這個情況和老師說明,以便老師送走其他孩子後,可以安撫和看護孩子。
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培養親子約定的習慣,給孩子營造安全感。
例如:父母可以事前告訴孩子,如果在放學的時候沒有看到爸爸媽媽,那一定是因為爸爸媽媽臨時有事了,所以才會晚點來接他,並不是不要他了,這樣孩子就不至于焦慮、胡思亂想,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同時,家長應及時給老師打電話,同步消息,方便老師進行放學後的安排。
事後溝通無論是什麼原因,晚接孩子的事實已經發生,所以回家後,無論孩子有沒有因為晚接而鬧情緒,家長最好都及時和孩子做個溝通,解釋清楚沒有按時接孩子的原因,希望獲得孩子的理解,同時說明雖然今天爸爸媽媽沒有按時接你,但並不是說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希望你不要難過……最後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
柔聲安撫和親子間的親密接觸,是加強親子聯結的重要方法,既給足孩子安全感,又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破壞了規則、打破了時間觀念。
Wendy媽咪有話說:
上幼稚園,是孩子第一次較長時間離開家庭和父母,這次離別對他們幼小的心靈影響非常大。
父母任何理由的晚接,都會讓他們不由自主地胡思亂想,消耗他們的安全感,破壞他們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連結,這些傷害,可不是一包零食或者一套玩具就可以彌補的。
別讓那雙找尋父母的眼睛因為失望而黯淡,別讓我們的孩子處于患得患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