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老話現在也不過時,小時候對孩子不樹立規矩, 長大后就很難管教,大人再管也不聽了,只能老淚縱橫,無能為力,咽下當初沒有管孩子的苦處。
作家劉墉曾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 「你不舍得給孩子立規矩,就會有人給孩子長教訓。」
孩子如果從小性格桀驁不馴,說話不禮貌,早晚會在社會上吃虧, 沒有規矩的家庭,讓孩子放任自流,比貧窮更可怕。
曾經碰到一位小伙子因為待人說話粗魯,被一位大哥教訓了一頓,想必這位小伙子也會把這個教訓記在心頭,以后對人要客客氣氣說話,不敢再耍威風了。
家長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1、立規矩不是讓孩子單方面執行
有的父母給孩子立規矩,不能吃飯看手機,出門前要告訴父母一聲, 可是自己卻我行我素,沒有以身作則,不回來吃飯也不和家人打聲招呼,孩子看在眼里,又如何守規矩?
想讓孩子守規矩, 不是單純的說教和命令,而是給孩子做榜樣示范,是全家人都要遵守的規則。
有位老人自從結婚后每月都交給父母固定的收入作為孩子的一片孝心,孩子結婚后也一直遵守這條家規,給父母養老錢, 孝順長輩的家風代代相傳。
2、立了規矩,就要遵守
規矩常立卻常破,沒有懲罰制度是無法長期遵守的,規矩制度也沒有威嚴可談,不要讓孩子一次次地試探打破規矩,最終規矩形成虛設。
設置相應的懲罰制度,這個懲罰不是打罵,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和家暴傾向,孩子做錯的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比如孩子亂扔東西等等。
通過對孩子耐心的規勸和教育, 讓孩子學會道歉和反省,真正認識到錯誤,才是正確的開始。
3、給孩子立哪些家規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九個子女,長大后皆學有所成,「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氏家訓十條對于當代家長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不落伍,其中第四條和第五條更覺有意思,父母要有童心童趣,和孩子沒有隔閡,孩子才能更加信賴喜歡父母。
1、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2、不要填鴨式的教育;
3、與子女做朋友;
4、做家長要有趣味,養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
5、做人要有幾分「孩子氣」;
6、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交替循環;
7、做官不是安身立命之所;
8、盡責盡力,就是第一等人物;
9、對于功課絕不責備;
10、通達、健強的人生觀,是保持樂觀的要訣。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教育出學霸兒子,給孩子立了10個規矩,值得家長參考:
第一條規矩:如果有些話不想跟爸爸說,那可以跟媽媽說,反之亦是如此,但絕不能不說。
第二條規矩:保持良好人際關系,與人交往要誠實、誠信,這樣才會得到別人的真心和信任。
第三條規矩:講禮貌,若是遇到熟人,要主動打招呼,待人有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第四條與第五條規矩:在公共場合交談要懂得控制音量,不要打擾到其他人,如果給別人添麻煩之后,一定要及時道歉。
第六條規矩,要守時,切不可怠慢、遲到。
第七條規矩:全力以赴做你想做的事情,不管結果如何。
第八條規矩:不要與他人攀比,做好你自己就好。
第九條規矩:要珍惜所有的物品,不可隨意浪費。
第十條規矩:懂得生命的珍貴,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也不能隨意傷害其他生命。
給孩子立哪些規矩,有時也要具體觀察孩子的表現,在薄弱的環節上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變,讓孩子少走彎路,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