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經驗的父母會認為, 小嬰兒就像「牆頭草」,誰抱和誰親,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當中涉及到一個關鍵時期,就是寶寶依戀關係的建立, 倘若錯過了這個「依戀」時期,娃和媽媽可能也不親。
朋友蘇秀曾經吐槽自己的娃,孩子一歲多,和他爺爺最親,每次哭鬧發脾氣,誰哄都不行,唯獨爺爺過來一抱,孩子就安心睡覺了。
這一現象,可讓「玻璃心」的老母親有些無奈,明明自己照顧寶寶最多,為啥他和爺爺的關係這麼親呢?真是讓人費解。
「嬰兒牆頭草,誰抱和誰好?」錯過依戀時期,娃和媽媽可能也不親
19世紀,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施皮茨曾做過一個跟蹤調查,主要研究那些沒有媽媽長期照顧的嬰兒。他發現,媽媽剛離開一周後,被育嬰員護士照顧的孩子會心情低落,反應遲鈍,臉上還會有恐懼的神色。但如果是家裡其他家人,如爺爺奶奶照顧的話,孩子會慢慢把對媽媽的依戀轉移到家人身上。
這是因為,育嬰園的人,平均每人要照顧7個孩子,無法給孩子一對一的陪伴和關愛。但是,孩子的家人卻可以只關愛孩子一個人。所以,勒內·施皮茨的調查結論是:嬰兒對媽媽的依戀關係會消失或轉移,若錯過依戀關係建立的關鍵期,以後不可逆。
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心理發展有特定的過程:
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快速的和撫養人建立起依戀關係,來保證自己可以被更好的照顧以便生存下去。而這種依戀關係想要真正的建立起來,一般需要等到孩子7個月之後。
心理學家鮑爾比把依戀關係分為四個階段:
0-2個月,前依戀
2-7個月,形成中的依戀
7-24個月,明確的依戀
24個月之後,目標矯正的夥伴關係
伴隨著孩子的獨立性越來越好,孩子的依戀關係其實被分為了兩個部分,7個月之前,嬰兒的依戀以被動為主;7個月之後,孩子的依戀關係會更主動。
第一階段,孩子出生前2個月
這個時候,嬰兒屬于前依戀關係,哭聲就是孩子與大人建立關係的行為,但是 孩子並不認人,誰抱都是一樣的。
第二階段,2-7個月
這一階段,嬰兒開始學習與他人進行交往。在這一階段,嬰兒學會了如何吸引撫養人的注意力,比如用聲音,不止是哭聲;或者動作甚至是行為。嬰兒還會對撫養人的動作做出回應,比如嬰兒發現自己笑的時候就能夠吸引到撫養人和他說話,那麼他就會以笑來吸引撫養人和自己溝通。在這一階段,嬰兒還掌握了認人,他會通過聲音、臉部識別來認出和自己日夜相伴的人。
但是這一階段,嬰兒對于照顧人並沒有明顯的喜好和選擇,也就是沒有到完全認人的階段。
第三階段,8-24個月
8個月開始嬰兒開會認人,因為他們的大腦中出現了「客體永存」的概念,他們有了記憶,開始擔心看不到媽媽或者主要撫養人, 孩子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他開始依賴主要撫養人,一個集中在特定人身上的關係形成。
這個時候嬰兒開始出現明顯喜好,只喜歡媽媽或者日夜照顧自己的奶奶。
之所以這位媽媽覺得是不是誰抱得多孩子就和誰親,主要原因是8個月之前都是媽媽和奶奶一起照顧孩子,孩子對兩人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但是8個月之後再建立關係的時候,奶奶代替了 媽媽 的位置。
養育嬰兒的過程中孩子究竟和誰親
8個月之前,誰照顧就和誰親
8個月之前,如果是媽媽和奶奶一起照顧寶寶,孩子是不會明顯的趨向于和誰親,當然如果是母乳媽媽,有著自然的優勢,一旦孩子餓了,總會跑向媽媽。所以就會出現很多媽媽說明明自己照顧的孩子,自己上班後孩子也沒有一絲不舍,尤其是奶粉寶寶。
8-24個月之後,誰陪伴更多孩子就和誰親
8個月之後,孩子的意識中建立了「客體永存」概念,他能夠記得清楚誰是自己的主要撫養著,比如媽媽和奶奶都是主要撫養者,但是孩子晚上主要和媽媽睡,媽媽給予孩子的互動會更多,孩子可能更喜歡媽媽;如果8個月之後媽媽上班,奶奶接手,吃、喝、拉、撒都是奶奶在照顧,媽媽幾乎很少去管孩子,這個時候孩子的主要依賴者是奶奶,她會和奶奶更親。
2歲之後,孩子會重新依戀媽媽
2歲之前,嬰兒會建立主要的依戀關係,2歲之後,被稱為目標矯正依戀關係。也就是孩子會根據主要依戀者的行為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求抱抱媽媽拒絕,孩子可以跟著媽媽。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依戀關係會發生變化,比如很多奶奶帶的孩子,突然間開始依戀上媽媽,當然這要求媽媽和孩子是在一起生活的。
很想念,恨不得飛到寶寶身邊陪伴寶寶,可是上班沒時間媽媽怎麼辦?
其實生完寶寶,最不忍跟寶寶割捨的,是寶寶媽媽。幾乎離開寶寶的每一分鐘,都在想念寶寶,把寶寶的視訊裝進手機裡,一有時間,就看看。 拿著寶寶的照片,逢人便誇,笑得最幸福最燦爛的那個人,還是寶媽。
可是,孩子的奶粉錢要賺,尿布還是要換,將來的學習投資還是要出,有的家庭就連房貸也得媽媽一起還。媽媽不上班,怎麼養寶寶,給他一個溫暖的家?
可是缺少陪伴,寶寶就會不親了,怎麼辦?
首先,陪伴並不是在于分分鐘的粘連,而在于高效
時時刻刻的陪伴並不意味著高校,人在心不在的陪伴等于沒有陪伴。
很多家長雖然說天天跟孩子見面,但是孩子玩自己的,家長該玩手機玩手機,還打遊戲打遊戲,人雖然在,但是其實跟沒有陪伴一樣,孩子的內心還是孤獨的。
這是缺乏了溝通和互動,所謂的 高效陪伴,不但要陪著寶寶一起玩,還要多交流,去了解寶寶內心,互動性親子遊戲,最能讓寶寶情感升溫。
其次,陪伴並不是糊弄了事,而在于耐心
長期奮戰在工作崗位的媽媽,本來陪伴寶寶的時間就不長,但是陪伴的時候,不懂事的寶寶又哭又鬧的,工作本來就不順心,再加上被寶寶這樣作,媽媽很容易就翻臉了。
「不愛吃別吃了!」
「不想玩別玩了!」
……
孩子的心智還沒發育成熟,不懂事很正常,當他犯錯的時候,一次忽略感受的呵斥很容易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讓孩子變得膽小,自卑,甚至討好型人格。親子關係變得脆弱。
所以無論工作上有多麼不順心,媽媽要放鬆下來,耐心地指導孩子,跟孩子交流。對孩子溫柔以待,是鞏固親子關係的基石。
最後,試著哄寶寶入睡,給他安全感,成為他最熟悉的那個人
人在最有安全感的時候才會自動入睡,寶寶本性使然。媽媽哄寶寶,給他講講睡前故事,寶寶熟悉了陪伴他入睡的媽媽,熟悉了媽媽的聲音,溫故了媽媽的味道,被媽媽的溫柔包圍,久而久之,這份母愛,會帶個他安全感,並使親密關係更加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