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育兒,爸爸媽媽們都會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比如覺得孩子 一定不能撒謊,不能欺負別人,不能做危險的事……
儘管這些原則很正確,但如果我們 不顧時間、場合,孩子犯了錯就立刻教育他,同樣會事與願違,教不好孩子。
有段時間,小樣媽在看《媽媽是超人》這檔節目時,就看到 鄧莎兩次當著客人的面嚴厲地教育兒子大麟子。
第一次是兩個孩子在床上換衣服時,大麟子不小心撞到了餃子的頭。 鄧莎要求兒子馬上道歉,但大麟子只是沉默地低著頭,沒有按媽媽的要求去做,這讓鄧莎很生氣。
儘管客人就在旁邊,鄧莎還是嚴厲地批評兒子, 「你說個對不起那麼難嗎?你這樣子誰喜歡你呀?」
內心細膩的大麟子聽到媽媽這樣說,以為媽媽不喜歡自己了,委屈地小聲說道,「我喜歡外婆。」沒想到這句話刺痛了鄧莎的內心,她失望地說,「 那你別喜歡我了,你去找外婆去吧。」
就這樣,一旁受傷的餃子已經沒事了,大麟子和媽媽的矛盾卻一步步升級。
好在後來鄧莎把大麟子抱了出去,緩和了語氣耐心地和兒子講道理,才讓大麟子止住了眼淚,願意對餃子說聲「對不起」。
還有一次,鄧莎和包文婧帶著兩個孩子吃飯。大麟子出于好奇,摸了下餃子的手環。 恰好鄧莎看到了,就想借這個機會讓大麟子勇敢承認是他碰的。
可是大麟子很敏感,他害怕承認就代表他犯錯了,那樣的話, 媽媽可能就會生氣不愛他了,所以他說「誰也沒碰」。
鄧莎不死心,還是想要兒子承認,沒想到 大麟子害怕地躲到餐桌底下,不敢出來,還含著手指,用這種方式緩解自己的緊張和恐懼。
雖然鄧莎的本意是好的,她知道兒子膽小、敏感,所以特別想推大麟子一把,讓他勇敢地道歉,承認錯誤,但她兩次都選在客人面前教育孩子,顯然不是明智的做法。
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哪3種場合不適合教育孩子。
1、公共場合教育孩子,最傷孩子的自尊心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家長。他們 三觀很正,養育孩子的時候很有原則,認為孩子犯了錯就要馬上糾正。
所以當孩子在公共場合(或客人面前)做出不好的行為,比如搶玩具、打人、撒謊時,他們 教育孩子的責任感會油然而生,不顧旁邊是不是有外人,就會馬上批評、教育孩子。
然而,這種做法的效果並不好。
首先,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 當著外人的面被批評、指責,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他們對自我的評價。
你可能覺得孩子還小,批評就批評了,和犯錯比起來,自尊心算什麼。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自尊心恰恰是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維護自身形象的最大動力。
年幼的孩子總是會對父母的批評照單全收。當大麟子聽到媽媽說「你這樣子誰喜歡你呀?」他是真的相信了。
如果媽媽一直用這些負面的表達評價大麟子,他就會 接受自己「很差勁、很膽小、沒人喜歡」的事實,變得更加膽小、自卑。這顯然不是媽媽想看到的。
其次,當一個三觀很正,對孩子的品行要求很高的父母當著外人教育孩子時, 父母會感受到來自外部的壓力,並把這種壓力傳遞給孩子。
在內心深處,我們害怕別人指責我們沒教育好孩子,甚至指責我們本身就是「熊父母」,所以才養出了「熊孩子」。因為想要極力撇清這種誤解,我們就會加倍嚴厲地對待孩子。
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孩子的情緒也往往是崩潰的。他們害怕、內疚、委屈、生氣,當這些復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時,孩子很難冷靜下來,去消化我們對他說的話。
解決辦法
想要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一定要挑一個我們和孩子都比較冷靜的時間, 避開外人,一對一地溝通。
假如我們處在公共場合,或者有客人在場,孩子又不能冷靜地道歉、彌補錯誤時,我們可以 先替孩子道歉,給他做示范。
同時 帶孩子離開這個環境,或者用行動告訴他你的態度。比如打了人,就不能繼續在外面玩了,要馬上回家。
等孩子冷靜下來,再和他討論今天的事該怎麼解決和彌補。
2、長輩面前教育孩子,孩子最易鑽空子
很多媽媽會煩惱 隔代教育的問題。
讓老人帶孩子,儘管能緩解我們的壓力,但也可能因為育兒觀念的分歧, 使得我們很難管教好孩子。
最怕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跑過來插手、阻攔,甚至當著孩子的面反駁、指責我們。
假如你們家也存在這樣的情況,請一定 不要當著老人的面教育孩子。
一方面,老人心疼孩子,和我們爭吵,會 影響我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當孩子知道奶奶比爸爸厲害,外婆比媽媽厲害時,他自然會選邊站, 朝這個家最具權威的人靠攏。
另一方面, 當著孩子的面和老人爭吵,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孩子很可能會成為我們情緒的發洩口。
曾經看到一個視訊,媽媽和奶奶吵架, 媽媽為了出氣,就當著奶奶的面把孩子推倒在地,想以此來傷害奶奶,讓她心疼。這顯然不是一個媽媽應該做的事。
雖然生活中,我們不會像這位媽媽這麼狠心,但捫心自問,我們是否曾經 為了證明「孩子的事我們說了算」,而故意當著老人的面教育孩子,堅持我們所謂的原則。
假如老人不在場,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是不是會更溫和,更冷靜些?如果是的話,那我們真的欠孩子一句「對不起」。
解決辦法
不要當著老人的面教育孩子,並 不是不教育孩子,而是換個時間、地點,一對一地教育孩子
這樣的話,我們既不用擔心被老人打斷、質疑,也不會把對老人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可以更平靜、更有效地和孩子溝通、交流。
我們可以換個地點,把孩子帶到臥室、陽臺,或者樓下沒有人的角落,等孩子恢復平靜後,再好好地和他溝通。
也可以換個時間,找一個我們和孩子情緒狀態都比較好,又能夠獨處的時間段,比如 睡覺前,洗澡的時候,和孩子聊一聊之前發生的事,尋找解決的辦法。
同樣的,我們和老人存在意見分歧時,也可以挑一個孩子不在的時間心平氣和地溝通, 避免在孩子面前爭輸贏,使得矛盾升級。
3、夫妻意見不一致,對孩子傷害最大
教育孩子的時候,除了要避開外人、老人,有些時候,還需要 避開我們的另一半:夫妻意見不一致的時候。
很多家庭,夫妻之間的育兒分歧是很大的。一方覺得 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另一方覺得 要讓孩子享受童年。
又或者是丈夫指責妻子「 連個孩子都管不好」,妻子抱怨丈夫「 當個甩手掌櫃,什麼都不管」。原本是要教育孩子的,吵著吵著,就變成對另一半的控訴大會了。
我們總想在夫妻關係中爭個輸贏,證明自己才是付出最多,最該被感謝和善待的那個人。但其實, 受傷最深的那個人永遠都是孩子,即使他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情商大師、著名的心理學家 約翰·戈特曼說過,「就像環境中的空氣、水和土壤會影響小樹的生長一樣, 父母的婚姻氛圍、家庭的氛圍也決定著孩子情緒的健康。」
如果孩子總是目睹父母的爭吵,他們不僅很難接受父母的管教,還會長期處于一種慢性應激狀態下。
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和同伴相處的能力、對問題的解決能力都會 比同齡孩子差,對自身以及世界的看法也會 變得很消極。
解決辦法
父母是孩子的天,是孩子學習怎麼和他人相處的榜樣。當夫妻之間存在比較大的育兒分歧時,一定要找時間溝通、解決, 達成一致後再去教育孩子。
偶爾的爭吵沒關係,但是頻繁、激烈地在孩子面前爭吵,事後又 沒有向孩子解釋、安慰,沒有當著孩子的面和好,就會對孩子的心理和成長造成很嚴重的影響,甚至遠遠超過原本的教育問題。
先解決夫妻之間的分歧,再心平氣和、意見一致地和孩子溝通,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孩子不是一次性的事情。要想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遵守某些規則,需要我們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理想和穩固的效果。
當孩子犯錯時,不要太焦慮,更 不要急于在當下就立刻教好孩子。
挑一個合適的時間,避開外人、長輩,或者和你意見不統一的另一半,好好地和孩子溝通,給他鼓勵和信任,孩子一定會向陽而生, 不會那麼容易變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