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孩子小學階段很看重孩子的成績,甚至被老師每天都在強調的分數所迷惑,不捨得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去讀書和玩,認為是浪費時間。可是,當孩子如同小苗一般營養不良而缺乏成長力量,到了中學階段前進乏力時,家長只會抱怨孩子如何如何,卻不知道正是自己一手造成了孩子的「短命高分」和「智慧營養不良」。
小學,是孩子成長中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而在孩子 6-12 歲這段成長的時光裡,除了學習,還有哪些重要的事兒呢?
1.
有一個可以被接納的環境
從心理需求角度來說,安全感的滿足與歸屬感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
有一個被接納的環境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歡迎的、被接納的、被認可的,這樣就會增加他們的安全感,讓他們有歸屬感。
而這個環境中,孩子最需要的是家庭環境的接納,其次,才是外界集體的接納。
2.
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非學校群體
為什麼是非學校群體?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學校的評價標準是單一的。
而非學校群體的評價標準和學校是有區別的,假設一個孩子的成績並不出色,但他的團隊合作能力非常強,那孩子在這個群體裡會得到認可。
而擁有屬於自己的非學校群體,也可以避免讓孩子在單一評價環境裡長大,孩子需要知道,自己閃光的地方和與眾不同的特點。
3.
有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環境
隨著年齡段的增加,孩子的秘密越來越多,因為他們很清楚父母的期待值,因而很多話不願意說給父母聽。
所以就需要有一個讓孩子可以暢所欲言的環境,說說他們的心裡話,尤其是爸爸媽媽認為不好的地方。這樣的環境可以幫助孩子完成獨立思考和溝通表達能力的提升。
這樣的環境可能不是家庭的環境,因為孩子們很在意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
4.
有自己的精神導師
孩子在 6-12 歲的這個年齡階段,特別是 10 歲以後,他需要一個精神上的引領者。
能夠陪伴孩子長大,和孩子和他一起探討未來,探詢自己想要什麼,為什麼?該如何做?能夠給到孩子建議或提示。
這個導師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家庭裡的一個成員,也可以是專業人士。
5.
有表達自己思想的習慣
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慢慢的建立表達自己思想的習慣。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給到回應,也可以經常問孩子「為什麼」,這樣我們就會知道他做某一種決定的原因,甚至和他一起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6.
有不斷探索自己的經歷
我們這一生都在探尋的問題是: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喜歡什麼?
我們會看到,幸福感強的人,不會去追求內心不渴望但別人卻強加於自己的東西。
現在社會中大部分人想要的,通常是這個社會想要我們去要的,而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會讓自己很迷茫,特別是青春期之後的孩子,會在這樣的思想狀態中迷失,而出現各種行為問題。
那對於父母來說,要怎麼做呢?最好的一個方式是問為什麼,通過不斷的提問與思考,去滿足孩子不斷探索自己的需求。
人最大的幸福,來自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實現它!
7.
有完成閱讀「厚」書的經歷
關於「閱讀」,孩子從小積累,到了五、六年級,特別是六年級以上的的時候,他們需要有這樣一種閱讀經歷,自己要完成對一本「厚」書的閱讀。
一是標誌著他的閱讀能力已經達到可以整整閱讀完一本大部頭的書;
二是標誌著他的大腦體能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更好的有效的學習,即可以靜下來學習;
三是他可以把閱讀變成一個長時間的工作了。
因此,讓孩子有長週期的閱讀經歷,對孩子來說是有價值的。
8.
有制定目標、計畫並實現的經歷
從孩子 9 歲左右開始,孩子們需要有這個經歷,自己制定目標或計畫,並且去實現它。
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價值是制定目標的時候,他們的學習能力會得到提高,他們會去制定各種方法,從而激發他們自我實現的快樂。
而完成目標計畫的過程,也可以讓父母觀察到孩子的狀態:他是否瞭解自己,從而能更有效的幫助他的成長。
9.
有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經歷
人需要與自然界有著最親密的關係,然而現在的生活對人們與自然接觸的束縛卻更多了。
對於人這種生物來講,接觸大自然是特別重要的,這種親密接觸帶給孩子的一是感知,感知大自然的生長與變換。二是責任,包括對動物和植物的責任。
孩子需要知道,人類,是需要對大自然負責任的。
10.
有失敗的經歷
通過某些事件,讓孩子面對失敗,或者說讓孩子有失敗的感受,這樣會讓孩子對自我認知有反思。
有很多父母比孩子更接受不了失敗,有時孩子面對失敗時並沒有太大的反應,但父母非常在意,經常最後逃掉的都是爸爸媽媽,這樣的一種逃避,是孩子成長最大的障礙。
Wendy媽咪有話說:
小學是奠定堅實學習基礎的時候,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獲得好成績,讓孩子把大部分的時候都投入到學習中。但小學階段重要的絕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在孩子小學這段成長的時光裡,除了學習,還有哪些更重要的事情呢?大家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