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吼完孩子,都特想買後悔藥」:自信的孩子,都有個好脾氣的媽媽

Wendy媽 2022/05/11 檢舉 我要評論

「打的時候是真用了力氣的,心疼的時候也是真心心疼特別後悔的。」

將近三歲半的兒子,各種調皮搗蛋:要出門了賴皮磨蹭不穿衣服,要睡覺了磨磨唧唧不上床,站不好好站坐不好好坐,總是忍不住動手去搞點破壞。

媽媽的耐心被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一點點消耗掉,越來越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每天都要吼幾次」, 因為「溫柔 一點兒、輕聲一點根本不管用」。

「不知不覺中,不知道怎麼就變成了這樣。真心不是熊家長,卻養成了‘熊孩子’……

我是不是應該把他那些故意犯的錯誤視而不見輕描淡寫?還是應該繼續教育?」

吼孩子≠壞媽媽

吼完孩子就後悔,這樣糾結自責的心情,很多媽媽都曾經有過。

在媽媽交流群裡,曾有個媽媽發了句——

「第一次忍不住吼了女兒,女兒掉眼淚了,把她哄睡,我自己躲在衛生間裡哭了半天。」

一句話,引發了幾十個媽媽的留言,這些留言所表達的情緒,多是媽媽們揮之不去的深深的愧疚。

同樣身為媽媽,這樣的愧疚,是感同身受的。

我自己帶喆同學時,也曾為我這邊手忙腳亂恨不得有分身術,他在那邊「作天作地」而開吼過。

記得最清楚的一次,是他大概兩歲時,還不能控制大小便但對白天戴尿不濕很抗拒,剛剛給他換下來尿濕的褲子去陽臺取洗好的衣服。

前後不過幾十秒時間,出來就看到他拿著爸爸忘記蓋蓋子的水杯,往自己頭上倒水,一邊倒一邊奶聲奶氣地說:洗澡,洗澡……

想到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給他擦乾身上、找乾淨的衣服換上、拖地板、洗衣服,我就氣不打一處出。

沒忍住吼了他,但沒幾分鐘,我就開始後悔——

他不是有意的,只是模仿洗澡的動作,只是我沒有跟他強調衛生間才是玩水的地方,借著這個機會強化「在合適的地方做合適的事」,才「收益」更大啊!

你看,在「吼完孩子就後悔」這條路上,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媽媽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緒;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因為你吼了孩子,就你是個壞媽媽,只要你吼完孩子後有冷靜、反思、道歉、梳理自我的過程。

我們為什麼會失控發火?

這是每次我們沖孩子發火冷靜下來後第一個要問自己的問題。

是孩子的行為確實觸犯了規則底線,還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的預期。

比如我剛剛說的自己的例子,就是孩子沒有達到我的預期,並且給我帶來了一系列麻煩。這時候,孩子的試錯,只是他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

這個時候,我對他發飆,嚇懵了的他表面上可能聽話了,看上去效果立桿見影。 而這種「有用」的後果,是他怕我而不是明白事情如何做才對,更嚴重一點的可能是以後他有了新想法,嘗試的意願大大降低了。

心理學上有個關于情緒的故事——

「踢貓效應」

父親在公司被老闆批評,回到家把淘氣的孩子罵了一頓,孩子惱怒地踢了身邊打滾的貓,貓跑到街上,衝撞了一輛卡車,撞上了路邊的孩子。

這個故事就是,也就是壞情緒的互相傳染。

當我們帶著負面情緒去和孩子相處,孩子非旦不能明白道理,也許還接收了「以暴制暴」。

很多時候,我們忍不住沖孩子發火,也是因為「踢貓效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當我們工作太忙、加班很累、身體不舒服、和伴侶吵架等等狀態下,發火的閥值非常低,很容易被一點點不順心的事而口出惡言。

而沒有學會「察顏觀色」的孩子,往往就是我們壞脾氣的承擔者。

有個朋友,特別溫柔的媽,不止一次跟我說「這輩子努力的目標之一就是不吼女兒」。

有次我們約會,她帶娃一起跟我邊吃邊聊,中間她五歲的女兒三番五次弄撒番茄汁,朋友不得不經常中止我們的聊天,去幫她打掃「戰場」。

朋友的溫言軟語,在女兒把醬汁撒在白裙子上時戛然而止,突然暴發出讓我和周圍人都震驚的吼聲

「你就不能老老實實坐著嗎! 都大班了吃個飯還把衣服弄髒,你丟不丟人!」

小姑娘的眼圈一紅,開始劈裡啪啦地掉眼淚。

在這個事件裡,我知道小女孩為什麼老是故意製造混亂引起媽媽的注意——媽媽出差一周剛回來兩天,她還沒跟媽媽膩歪夠呢!

朋友當時雖然提前給孩子打了預防針,但高估了5歲孩子的自控力,生氣發火時還進行了人身攻擊: 即使孩子弄撒100次食物,也和丟人扯不上半點關係的。

用情緒代替道理,是一種「本能」,多數情況下能快刀斬亂麻,卻不能讓孩子從中學會處理問題的能力。

媽媽的脾氣, 從來不是用來消滅的

在「吼孩子」這件事上,我們要做的不是「忍住不發火」,而是從內心深處接納這幾件事:

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的智力、體能、自製力都無法跟成人相比,我們有時候都忍不住刷手機,要求幾歲的孩子「令行禁止」本就苛刻。

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非天生,而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塑造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允許「孩子只是孩子」,不要求事事完美,允許孩子在錯誤中學習,相信孩子自帶成長的力量,在孩子的天性與「守規矩」之間找到平衡。

學會適時離開「戰場」

有天晚上我趕稿子,喆同學不停來搗亂,拿玩具讓我幫他拼、拿繪本過來讓我給他講,一會「媽媽,我的XX找不到了」、一會乾脆把小汽車放在我的鍵盤上。

再三解釋都沒有效果時,內心的小火苗苗蹭蹭直躥,在發火的臨界點,我跑到衛生間去「降溫」。

我正隨手翻書,突然聽到他在衛生間門口小聲嘀咕:「早晨說好了放學回來一起拆快遞,媽媽都忘了,大人就可以說話不算話嗎?」

我這才想起來答應他晚上跟他一直拆新書,忙起來完全忘了—— 原來不是孩子不講道理,明明是自己食言了啊!他所做所為,不過是想吸引我的注意力。

當咱們忍無可忍、一觸即發時,離開「戰場」讓自己冷靜幾分鐘,心平氣和地想一想:

孩子為什麼會作?

是因為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不開心?

還是因為體力、體能做不到某件事而惱火?

或者他只是希望用破壞【性.行.為】來吸引媽媽的關注?

.....

孩子的智力、體能、自製力都無法跟成人相比,我們有時候都忍不住刷手機,要求幾歲的孩子「令行禁止」本就苛刻。

這個「冷靜空白期」,給自己和孩子的情緒一個緩衝,更容易找到比大吼大叫更好的解決方案。

試試用鼓勵代替批判

朋友家客廳牆上掛著一個紙板,貼了好多小貼紙,一問,那是她給5歲兒子準備的「鼓勵牆」。

朋友家的兒子,曾是那種隔三差五就逼得老母親使出獅吼功的淘氣包,每每以「娘吼娃哭」的結局收場,朋友都身心俱疲。

某次,她參觀幼稚園時受啟發,她也在家里弄了個「鼓勵牆」。

兒子做一件值得表揚的事,就貼一張貼子;有故意搗亂、公共場合不遵守規則等表現,就摘掉一張貼紙;5張貼紙可以兌換一件禮物,禮物可以是一個新玩具、一本新書、去一次遊樂場。

5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好勝心,他每天會認真數貼紙。隨著得到的鼓勵越來越多,自控力也越來越強,現在和媽媽已經基本吵不起來了。

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試著把指責和威脅的話,如「你怎麼總是這樣」、「你再這樣我就發火了」、「你是不是要氣死我」,改成「如果你可以這樣就好了」、「你這樣做我們會很高興」、「你這樣做我很難過」……

正向的語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陪伴孩子時「情緒清零」

如果某一天,自己心情很差、狀態不好、身體不舒服,可以跟孩子直接說明情況,並讓其他家庭成員代為陪伴。

親子陪伴,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質量的高低。24小時親力親為但心不在焉的陪著,都不如1個小時全心全意、極度放鬆的陪伴。

及時認錯

這幾天,朋友6歲的女兒每天都要穿一雙紅色鞋子上幼稚園,弄髒了也不讓換,並且告訴媽媽「是老師讓穿的」。

週五時,看鞋子太髒了,朋友晚上給她刷乾淨,第二天早上沒幹。結果她閨女作天作地,堅持「沒有那雙鞋就不去幼稚園」。

眼看要遲到,朋友直接把濕鞋甩在了孩子面前: 「穿,穿,穿,有能耐你一輩子別換!」

到了幼稚園一看,發現幼稚園好幾個小朋友都穿著紅色鞋子——她們幾個小女生在排練六一節目,老師說最好穿統一的紅鞋,但沒有在家長群通知。

孩子沒錯,錯的是媽媽。

朋友很後悔,把女兒拉到一邊向她道歉: 「媽媽錯怪了你,更不該跟你發脾氣,寶貝對不起。」

我問:「閨女原諒你了嗎??

她笑了笑說:「 當時沒有,晚上放學時偷偷告訴我‘我已經不生氣了,誰讓你是我媽媽呢’。」

因為自己的情緒傷害到孩子,真誠地告訴他們「媽媽不應該沖你大喊大叫」、「你做得不對,但媽媽發火也是錯的」非常必要。

含混過去或「這件事愧疚那件事補償」的方式都不能讓孩子get到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也許,看完上面這麼多文字,你還是會說:「聽說過很多道理,依然忍不住這脾氣」;或者,還是會在下一秒被娃氣到精神崩潰。

完全杜絕情緒,對于普通人來說基本不可能。但咱們的溫柔會傳染給孩子,憤怒也一樣會跟孩子如影隨形。

所以,如果我們多一分耐心、細心與用心,孩子就少接觸一些因情緒失控帶來的不良後果。當父母,是一輩子的修行。

母親節我提前給媽媽訂了玫瑰花,給她微信發了零花錢。她一邊叨叨著不要不要,一邊美滋滋跟別人秀我送她的花。如果,她能直接在視訊裡表現收到花的欣喜,我是不是會更開心呢?

答案是肯定的,所有的愛都需要正確的表達方式,所有的抱歉,也需要我們及時地、恰如其分地表達。

所以,如果傷害了孩子,抱著小小的他們,真誠地說一聲對不起吧。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