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最怕的就是「孩子高興就行」。
在這種教育觀念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很難堅持克服成長道路上的阻礙,最終無法做成任何事。
在電影《少年的你》中,因為出彩的表演,易烊千璽圈了一眾媽媽粉。
易烊千璽,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真是個寶藏男孩:
中國舞、民族舞、街舞、拉丁舞都不在話下;
鋼琴、架子鼓、笛子、吉他,更是樣樣精通;
書法、國畫、跆拳道,也都能hold住; 更重要的是,演技還線上......
馬伊琍曾發微博說:易烊千璽不像一個初出茅廬的演員,處處透出成熟和穩定。
這個集顏值與才華于一體的男孩,少年得志,風光無限。
然而,只有他和他的父母知道,這臺上的三分鐘,卻是臺下十年功的堅持啊!
有記者曾問他:「18歲當天最想做什麼事?」
他回答說:「特別放肆地玩一把。」
自從出道後,易烊千璽的人生模式就只有這樣:學習、工作、吃飯、睡覺。
易烊千璽的母親曾說:
「應該沒有幾個人可能經歷過,我跟千璽之間的這些東西,真的很辛苦。」
讓媽媽欣慰的是,易烊千璽是個懂得感恩的孩子,在《熟悉的味道》這檔節目中,他曾經向母親吐露心聲:
「北京的大太陽曬得人又熱又困,小時候那段最辛苦的時候您一直陪在我身邊,鼓勵我。」
「我也記得您那時候對我說的話: 現在辛苦一點,以後一定就能很幸福。」
「謝謝你,我親愛的媽媽。」
哪裡有什麼橫空出世?
少年成名的背後,是自己「頭懸樑錐刺股」的百煉成鋼,是父母的「絕情」奮力托舉。
好的父母,對孩子都有點「絕情」,因為他們知道,對孩子「絕情」,才是真的對孩子負責,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01
有遠見的父母,多少有點狠心
原來,幾個月前,張錦彥小學畢業,也即將迎來她的12歲生日。
訓練的內容很嚴格:
每天5:30起床,晨跑2000米;跑步結束,參加跳繩,投球等各種體能訓練;訓練結束開始做早餐,規定不得少于兩菜一湯;早餐結束後繼續學習,中午準備一家人的午飯;緊接著,他問了女兒幾個問題:
女兒回答:「不苦。」
「累不累?」「不累。」
「快不快樂?」
「都沒有軍訓苦。」
這時,臺下響起了一陣掌聲,女兒突然流下了眼淚,好似明白了什麼。
為什麼對女兒狠心?
這位爸爸說: 「看似是簡單的軍訓,卻是對人生更好的磨礪。你能堅持三個月,就能堅持國中三年,人生的30年。」
詩人于戈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他經歷不到這些,他就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
美國的一個大法官,在他的孩子大學畢業時,他的贈言就是祝你經歷不幸、痛苦、乃至背叛,只有這樣你的人生才會更有價值。
因為他們知道,養育子女,從來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這麼簡單,孩子未來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他們最需要的是努力向上的力量,在坦途中茁壯成長,在逆境時也不輕言放棄的堅毅和努力。
02
「絕情」的父母,捨得歷練孩子
早上七點半,熙熙攘攘的哈爾濱街頭,一個盲童女孩手持盲杖,敲敲打打,小心探路,一步步前行。
她的身旁,年輕的媽媽一直默默跟著,不遠離,也不貼近……
母女之間,始終保持著三四米的距離。近了,媽媽怕女孩聽到自己走路的聲音,知道自己在旁邊;遠了,媽媽又擔心不能一個箭步趕上……
這就是曾經感動全國的11歲盲童女孩高雅和媽媽之間的故事。
提起讓女兒「獨自」上學的初衷,高雅媽媽很是感慨。
她說,剛開始時自己每天會牽著女兒的手,送她上學,但考慮到總有一天,自己和孩子爸爸都要離開她,所以媽媽下定決心,要讓她獨自上學。
為了讓女兒「獨立」上學,高雅媽媽做了很多功課:路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建築物和路標,怎麼識別腳踏車,找不到路了怎麼辦……
從家到學校,這條路,女孩走的艱難,媽媽愛的更艱辛。
因為,她就像個影子一樣,始終伴隨在女兒身側,目視著她,走過96級臺階,368米路程,數千次敲打路面……
「總有一天,我和她的爸爸都會離開這個世界,希望那時,她可以獨自面對。」
03
學習和快樂並不矛盾
很多人都忽視了一件事:優等生自有他們的快樂方式。
比如說探索未知世界的興奮,競爭取勝的滿足等等。
黃磊的女兒黃多多,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女兒"。
她開朗自信,多才多藝,彈得一手好鋼琴。不過就是這樣的孩子,黃磊也曾說過,多多現在也不愛練琴,媽媽經常會逼著她練。
其實在音樂上有所成就的歌手,很多都是從被逼學習開始的。
周杰倫就曾在節目裡說過,他從4歲開始練琴。每次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玩,他也很想出去。但是周媽媽拿著一根棍子站在後面,盯著他練琴。
他說自己的音樂基礎打得好,都是媽媽手裡的棍子逼出來的。周杰倫還說,現在真得很感謝她,所以寫了《聽媽媽的話》這首歌。
所以,對于家長而言,我們逼孩子不是為了讓孩子感到痛苦,而是要讓他找到快樂,那種延遲的、深層次的、帶有成就感的快樂。
因為長時間的堅持,會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堅毅的品格,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Wendy媽咪有話說:
請告訴孩子,成長沒有捷徑。
未來,是和自己死磕,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而成長的路上,父母唯一能為孩子做的,就是提供機會,讓他親自參與到自己的人生建設中來。
也許,孩子小時候,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但終有一天,他會微笑著,感謝父母當年的「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