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吃手指」,長大後,三個方面差距很大,父母別大意

小魚 2022/06/26 檢舉 我要評論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小毛病」

這就是每個孩子的不同之處,而且每個 孩子的生長發育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先長身高,沒有的孩子就是後長身高。

這也就是老人們經 常說的孩子先長和後長的問題,不過與此同時跟隨者的不但是孩子身高的問題,還有他們的手指發育靈活和腦部發育靈活的問題。

而很多老人和家長也很 關心孩子的身體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的問題,所以對於孩子的一舉一動任何身體上的變化他們都是很關心的。

不過有有些新手 父母經常把孩子的優點忽略,把缺點卻無限放大了,就比如這個問題,大部分父母都以為是個壞毛病,但其實不然。

孩子經常吃手媽媽嚴厲批評卻被罵

小文從孩子出生就一直和婆婆一起照顧孩子,並且坐月子也是婆婆照顧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 一般任何事情小文即便是看不慣也不怎麼說出來。

但是這天她就發現女兒經常啃手,沒事就把小手放進嘴裡吸吮,這行為在小文看來這就是一個將病毒細菌吃進嘴裡的行為。

於是每次都嚴厲制止, 而女兒也是個倔脾氣,每次媽媽不讓他吃手,女兒反而更加變本加厲,而這次小文怒了,直接給女兒的手打掉了。

這個時候婆婆趕過來了,看到 小文不讓孩子吃手還為此打了孩子,婆婆就罵小文是個不稱職的媽媽,都說孩子吃手好,你卻讓孩子丟掉這個優點。

小文也怒了就會對她不會帶娃,封建老思想,不知道變通,為此婆媳關係徹底破裂,家裡也雞飛狗跳的。

「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孩子,長大後3點差距明顯

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認為:寶寶3個月之前,會啃咬或者把東西塞進嘴裡,是一個重要的心理過程,有助於形成我和非我的認知。

1) 手眼協調能力差距明顯

寶寶「吃手指」不僅能滿足口欲期的心理需求,讓寶寶的自我認知能力得到提升,也是 手眼協調能力的一種訓練,對於發育期的寶寶來說,有促進大腦發育的作用。

在大人看來,用手拿筷子吃飯是很輕鬆的事兒,但對於寶寶來說, 是需要不斷訓練進步,才能做到的。

從小吃手指的寶寶,在這一點上,在長大之後會有明顯優勢,動作更加流暢協調。

2) 情緒管理能力差距明顯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指出:安全感並不是天生的,是在孩子幼年時期建立的,特別是3歲前。

「吃手指」是寶寶的一種自我安撫的方式,能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如果這一行為被家長過早制止,寶寶可能因為安全感不足,會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變得焦躁不安,在自我情緒管理能力上比較差。

如果發現寶寶的情緒管理比較差, 家長只要抓住3歲前就來得及。

3) 適應能力差距明顯

有研究發現:小時候吸吮手指的寶寶,斷母孚乚時會更容易,上幼稚園可以更快適應。

寶寶的心理發育是一環扣一環的, 口欲期得到滿足的寶寶,更有安全感,在獨立性上也有明顯優勢。

像是斷奶還有上幼稚園,這種凸顯焦慮的階段,更有安全感的寶寶,在適應能力上會有明顯優勢。

寶寶喜歡「吃手指」好處多,但超過這個年齡要重視

寶寶適度的吃手指,不僅有利於心理發育,讓寶寶更有安全感,還有促進大腦發育的作用,是寶寶成長的一個必然過程,不過過猶不及,家長要學會「拿捏」。

一般寶寶吃手指的時間會集中在 1歲前的口欲期,如果寶寶到了 6個月還沒出現吃手指的情況, 可能是異常行為,家長需要多注意。

8個月的時候,是寶寶吃手的高峰期,吃手的頻率會更頻繁, 2歲之後會逐漸消退。如果還在頻繁吃手指,可能是出現了 情緒壓力,家長要及時詢問疏導。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