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群裡都在「吐槽」自家孩子,好吃懶做、沉迷電子產品、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來······
確實,現在的孩子,被父母老師要求更多的可能是學習、興趣特長方面,而習慣養成教育常常被忽略。
其實, 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隨著成長逐步養成的各種好習慣。
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的牢不可破。」
好習慣如此,壞習慣更是如此。
有些壞習慣,如果不及時糾正可能就會「污染」孩子的內心,抑制孩子潛能的表達,成為孩子性格中的弱點,對他整個人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比如下麵這6種:
01依賴性強,不愛思考,
遇到問題就找家長
這是一位媽媽發來的求助:
我家孩子讀小學一年級了,獨立性很差,特別依賴媽媽,不僅僅是穿衣吃飯等自理能力,還有生活中其它方面。
比如:
畫畫的時候打不開彩筆盒,不會自己想辦法,就是找媽媽;
玩滑梯和小朋友發生衝突,不會自己面對,就是哭著找媽媽;
看動畫片裡提出的問題,不會自己思考答案,就是問媽媽……
獨立,是一個人的良好習慣;愛思考,是一個人的優秀質量。習慣于依賴別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較脆弱,不能承受風雨。
我們愛孩子,就要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走。
我們能夠擁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種依戀,是為了分離!
對策:
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要過于代勞、過于保護;
交流的時候,多向孩子提問,激發他的思考能力;
鼓勵孩子自己動腦筋完成事情,別忘了適時給一點啟發;
讓孩子擁有成就感,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02做事磨磨蹭蹭
一親戚告訴我,女兒從上一年級開始,現在已經初一了,做事情一直磨磨蹭蹭,慢性子,很為她著急,該怎麼辦?
我曾經見識過這個孩子,小學一年級,老師佈置的一張卷子,她可以一直從下午5點寫到晚上11點,過程中一會東玩玩、一會西摸摸,最後趴在床上才寫完。
這類孩子屬于典型的磨蹭、散漫、拖延、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慢慢悠悠,這種壞習慣,將來會十分影響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效率。
對策:
利用鬧鐘、沙漏、計時器等説明孩子感知、認識時間,讓孩子能大致明白2分鐘、5分鐘、1小時等時間段究竟是多長,培養最基礎的時間觀念;
適當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後果,讓他明白磨蹭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起床、吃早飯磨磨蹭蹭,就要承擔遲到而被老師批評的後果;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理、可執行的時間計畫表,讓孩子把日常生活中固定要做的事情規定在各個時間段內完成,督促孩子提高效率,堅持下去形成一種習慣。
避免反復嘮叨、催促,這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依賴家長的指令,更加不主動,家長只需在孩子高效地完成一件事時給予鼓勵和讚賞,會讓他更加積極地朝好的方向發展。
03做事三心二意、有始無終
一個朋友的孩子已經8歲,上小學三年級了,我帶著兒子豪豪去他家玩。
他先拿出一堆拼圖,和豪豪一起拼,當豪豪還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開,沖到房裡,拿出一個奧特曼變形玩具。
豪豪抬頭看了看,又低下頭,依然專注于手中沒有完成的活兒。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劃了兩下,又轉身打開電視,對豪豪說:「弟弟,我們看灰太狼吧?」
豪豪非常冷靜地說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這讓小哥哥和媽媽瞠目結舌。
是的,豪豪2歲的時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訴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朋友很煩惱,說她兒子一直就是這樣,三分鐘熱度,沒耐心,不能堅持。
現在上學了,老師也批評他不能集中注意力,總是東張西望,回家做作業,也很磨蹭,本來半小時能完成的事兒,他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一會看電視一會玩玩具,居然能折騰兩個小時。
給家長的建議:
如果從小做事情就沒始沒終,長大以後可能很難成器,並不一定是幹什麼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個認真投入和持之以恆的態度。
而且,不能專注,就意味著工作、生活沒有效率,三心二意虎頭蛇尾,也讓人感覺缺乏責任感。
04父母喊他不動
一個同事最頭疼的就是他家孩子的這一點:4歲的小孩子了,有時候叫她做點事或者刷牙,穿鞋子,居然裝聽不見,動都不動,分分鐘就想「火山爆發」。
《弟子規》中有雲:「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親的呼喚,應該立即應答,不應遲緩,父母親叫你做的事情,應該執行而不該懶惰對待。
古人總結下來的教誨中自然藏著它的智慧,如果任憑孩子按這樣發展,只會助長他懶惰、散漫的壞習慣,小時候都不聽,長大了更加難以管教。
對策:
家長平時 減少嘮叨和無效指令,在孩子專注做一件事時不隨意打擾,懂得等待;
給孩子發指令時明確、乾脆一點;
變換角色,教孩子換位思考,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言行帶給別人的感受。
05孩子愛占小便宜
上個週末,秋高氣爽,我見天氣不錯,便帶著兒子去廣場放風箏。
兒子正玩得高興,旁邊跑過來一個小蘿莉,跟兒子打招呼說:「哥哥,風箏可不可以借我玩一會兒?」
兒子猶豫了一下,還是點點頭答應了,然後將風箏線交到小蘿莉手中。
我對兒子樂于分享的行為感到很欣慰,原本以為他還沒玩盡興,會拒絕呢。
接著,他就和我一起站在旁邊,觀看小女孩放風箏。
然而半個小時過去了,小女孩還是自顧自的玩著,絲毫沒有把風箏還回來的意思。
旁邊站著的似乎是孩子的奶奶或者姥姥,也沒有想著引導孩子還回來。
事實上,廣場上有很多賣風箏的商販,小蘿莉的穿著打扮也很精緻,家裡應該不會負擔不起一隻風箏的價格。
後來,我們要回家了,小女孩才將風箏送了回來,我心中不免有些歎息,孩子小小年紀就養成了愛占小便宜的習慣。
有些孩子在商場偷吃零食,在地攤上順手牽羊,很多家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去管。
短時間好像是能不花錢就能占到很多便宜,但是俗話說「貪小便宜吃大虧」,長久下去,卻會在以後付出極大的代價。
孩子愛占小便宜,會養成自私自利,斤斤計較的性格,影響日後的人際交往。而且容易目光短淺,做事只看眼前,不顧長遠利益,很難有格局觀。
給家長的建議:
嚴厲懲罰孩子老拿東西的行為,孩子第一次佔便宜時不要過分指責,跟孩子講清楚道理。
但如果孩子總是這樣,家長可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嚴厲懲罰讓他認識並改正錯誤。
另外,孩子的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對世界的認知完全來源于父母,對好壞,對錯的分辨也來自于父母。
如果父母經常順手牽羊,那孩子難免有樣學樣,形成愛佔便宜的不良習慣。
Wendy媽有話說:
教育家盧梭曾說: 「人生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才去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直到以後採取手段的時候,它們已經紮下了深根,以至于永遠也把它們拔不掉了。」
0-6歲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不良習慣積累越多,越不容易養成好習慣。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5個糟糕的習慣,請一定要「逼」他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