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被父母視為"壞毛病",並希望孩子趕緊改正。
但孩子身上有些看似不太好的小"缺點",實際上卻是孩子智商高的表現,暗示著孩子比同齡人更加的聰明。
如果你家孩子有這4個特點,那麼恭喜你,你的孩子將有機會比別人更有出息!
一、調皮好動
調皮好動的孩子,手腳都閒不住,而他們又無法衡量自己的行為結果,所以時常因為率性而為而犯錯。
很多家長對孩子如此頑皮而感到頭疼,通常習慣用責駡、懲罰的方式來制止孩子少犯錯,學乖一點。
其實,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那麼過分,很多錯誤是可以原諒的,但可以適當讓孩子自行承擔行為結果,培養孩子的自我責任感。
比如說孩子摔碎了東西,要賠錢,可以替孩子出,然後告訴孩子這是借給他的,需要從以後的零花錢中扣除。
吃一斤長一智,孩子也就知道犯錯自己需要承擔後果了。
愛動、頑皮的孩子,雖然有時候令人頭疼,但我們要知道,這類孩子通常也最聰明,他們思維活躍、精力旺盛、有一顆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強,還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家長只要加以引導,孩子將來一定不差。
比如:
孩子愛在牆上亂塗亂畫家長可以留出一面牆,任由孩子畫就好,既能保護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又不用遏制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長參與進來,還是一場有趣的親子遊戲。
孩子愛拆玩具愛拆玩具的孩子,大多愛動腦筋,動手能力和探索欲望都很強,家長不用盲目阻止,反而可以引導孩子怎麼將東西還原,這對孩子的智力和身體發育都非常有好處。
孩子愛跳上跳下,除了睡覺都不安生讓孩子安安靜靜的坐著反而限制了孩子活躍的思維,可以把孩子的行為控制在安全可靠的范圍內,利用一些小遊戲轉移孩子旺盛的精力。
二、 話嘮
有些孩子話特別多,嘴巴總是閒不住。
想必,家有小話癆的家長,沒少被老師提醒,"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總是開小差"。
話癆孩子上課不好好聽講,不僅老師頭疼難管,家長也是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怎麼能提高?難免回家後,家長忍不住"訓斥"孩子,要求孩子上課要認真聽講。
話說回來,孩子話多,意味著他天生外向、樂觀、膽子大、語言表達能力強,有自己的想法。
這些都算是孩子的優點。
只是孩子年紀小,自控能力不足,沒辦法控制自己想說話的欲望,所以忍不住有話就說,成個小話癆。
家長只需要引導孩子,什麼時候可以說,什麼時候要忍一忍,讓孩子明白在不恰當的時候一直講話,是種不禮貌的行為,也會給他人造成困擾。
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位媽媽的做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前提:孩子在課堂上老是找同學講小話,老師回饋給了媽媽。
第一天的時候,媽媽讓孩子觀察老師穿的什麼顏色的衣服,回家後孩子把自己看到的告訴了媽媽,媽媽鼓勵他的同時,又給孩子佈置了第二個任務:數一數老師走下講臺了幾次。
孩子又再次向媽媽彙報,媽媽不僅表揚了孩子,還跟孩子說,今天老師誇他了,因為他表現好。
第三個任務是,抄下你認為黑板上比較重要的字或話……
諸如此類,慢慢增加難度,在孩子完成後給與鼓勵和肯定,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減少課堂講小話的時間和次數。
有句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孩子的一些小問題,只要家長肯動腦,肯付出時間和精力,總是會找到有用的辦法。
三、喜歡發號施令
在一起玩耍的孩子,總有一個帶頭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王",這個孩子王喜歡對同伴發號施令,做什麼不做什麼都要聽他的,其他人似乎也很樂意配合。
在大人看來,就是小大人一個,有些父母也會擔憂,"孩子這麼喜歡出風頭,長大後容易吃虧"。
其實,這也恰恰證明了,孩子天生有比較強的領導力和組織能力,說不定將來在工作中也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領導者。
家長不必太過憂慮,孩子之間有自己的一套交流系統,誰領導誰服從,都是孩子間自願達成的協議。
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家長可以從旁提點,跟孩子聊一聊"什麼是領導力""什麼是團隊協作精神",讓孩子知道,一個人的發號施令,並非我行我素,更需要同伴的支援和配合。
有領導力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都相對更出色。
科學研究表明,領導力遺傳因素僅占30%左右,更多受培養訓練、個人經歷、成長環境等後天因素的影響。
所以,如果你想培養孩子的領導力,請注意以下幾點:
1.優秀的領導者,首先是一個自信的人
父母如果能與孩子積極、耐心地溝通交流,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營造一個安全的心理環境,孩子更可能發展成一個自信的人。
2.鼓勵孩子為其"辯護"
日常生活中,要培養孩子果敢表達主見的意識和能力,比如,孩子犯錯了給與他自己解釋的機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受到不公平處罰時,教孩子學好合理辯解,爭取正當權益。
3.教會孩子果斷決策
父母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從小就允許孩子做一些小的決定,比如放學後去哪裡玩,穿什麼衣服等,引導孩子做出與其年齡相符合的決定。
4.敢于冒險的精神
鼓勵孩子多嘗試,失敗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讓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有所收穫。
四、總是愛問"為什麼"
有些孩子腦袋瓜子裡像藏著"十萬個為什麼",不管碰到什麼,孩子都愛問一句"為什麼",千奇百怪的問題,讓很多家長回答不上來,也感到很煩惱。
"哪有那麼多為什麼,就是這樣的啊"曾聽過一個媽媽不耐煩地回答孩子,孩子瞬間就變得安靜。
孩子愛問為什麼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說明他的好奇心強,並且有求知欲。這樣的孩子通常學習能力也非常強。
所以,面對問東問西的孩子,家長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表現出一副很不耐煩的樣子,這樣很容易破壞孩子求知欲。
當自己回答不上來的時候,可以跟孩子坦白地說:"媽媽也不知道呢,不過我們可以一起去尋找答案呢!"
這樣不僅不會丟面子,反而更加能激發孩子的探索欲,有什麼事能比得到父母的支持更高興的呢?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曾說:"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奴隸'。"
孩子不是藤蔓,不需要家長用一些條條框框地'規矩'來管制和約束。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家長無法為孩子的成長制定一套"標準",但家長的言行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管制太多,只會限制孩子的可能!